价格变动,生意是旺是凉?这个‘弹性’概念得吃透
发布:沃德网络 发布时间:2025-05-04 08:03:04
咱们做生意,有时候提个价,想着多赚点,结果顾客跑光了。就拿卖电视来说吧,本来250块一台40寸的智能电视,市场里大家价钱都差不多。你一拍脑袋,提到275块,觉得才涨了25块不多,结果发现,哎呀,买的人少了一大半!这是为啥呢?
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,顾客对你产品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,有个专门说法叫‘价格弹性’。就像橡皮筋,有的拉一下就变很长(弹性大),有的拽都拽不动(弹性小)。你的电视,就是那种弹性挺大的产品。那这个‘弹性’怎么衡量呢?有个简单的算法,就是看你的销量变化幅度,除以你的价格变化幅度。比如电视,你价格涨了差不多10%,销量可能掉了一大截,远不止10%。两者一除,得出个数字。
这个结果啊,可重要了。如果算出个大于1的数(这里有个小细节,我们一般看它的绝对值,也就是把负号去掉),就表示顾客对你的价格变动超级敏感,稍微涨一点,就可能跑掉一大批,这叫‘富有弹性’。要是算出来小于1,说明大家没那么在乎价格,随便你咋调,买的人该买还是买,这叫‘缺乏弹性’。如果正好等于1,那就是‘单位弹性’,价格变动多少,需求量也变动多少,不过这种情况现实里几乎没有,算是个理论上的概念吧。

明白了‘弹性’这回事,你就能看明白好多现象了。比如汽油,就算涨价,开卡车拉货的师傅们还得加油吧?这就属于‘缺乏弹性’,需求没那么容易受价格影响。再比如以前的有线电视,现在有了各种流媒体赛道,像奈飞、优酷什么的,你一涨价,用户马上‘用脚投票’,换别的去了,这就成了‘富有弹性’的产品,替代品太多了嘛。缺乏弹性的产品,比如生活中那些非要不可的东西,即使价格波动,咱们可没办法不买。富有弹性的呢,通常是替代品很多,或者不买也行的东西。

弹性可不光是看需求。供给端也有弹性。想象你是个工厂老板,产品卖得好,价格涨了点。如果你能立马加班加点、多招人,迅速把产量提上去,那你的供给就‘富有弹性’。但如果你工人不够,机器产能有限,或者生产周期特别长,就算价格涨上天,一时半会儿也供不上货,那就是‘缺乏弹性’。了解这个,能帮你判断提价后能不能接得住更多的订单,可帮你做生产计划。
还有个更绝的,叫‘交叉价格弹性’。这看的是你家产品A的价格变动,对别人家产品B的销量有啥影响。比如你家洗发水打折,结果隔壁家护发素销量跟着涨了,说明这俩是‘互补品’,像筷子和碗。要是你家可乐涨价了,大家跑去买隔壁的雪碧,那可乐和雪碧就是‘替代品’。搞清楚这个,可帮你盯着竞争对手定价,或者做捆绑销售时更有数。算出这个交叉弹性啊,正数一般表示替代品,负数表示互补品。不像前面算自己产品的弹性,交叉弹性这里负号是有意义的,别丢了。这可是了解你的用户画像,判断市场竞争态势的关键指标之一。

那具体怎么算呢?虽然前面大概说了原理,这里的公式是:需求价格弹性(或供给价格弹性)= 变化百分比 ÷ 价格变化百分比。算需求和供给弹性时,最后结果取绝对值(去掉负号)。交叉价格弹性是:产品A需求量变化百分比 ÷ 产品B价格变化百分比,这个正负号可别去。具体算百分比变化,有个更精确的方法,叫做中点法公式,算起来稍微有点绕。说实话,现在好多地方都有现成的计算器工具,输入前后数据就行,方便快捷,可省不少事。
你看,搞懂这个‘价格弹性’,就像拿到了一个秘密武器,可帮你更好地预测市场反应,指导你的定价策略。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随便涨价,也不是所有产品降价都能换来更多客户。算清楚自家的弹性,摸清市场的脾气,这钱才能赚得更稳当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