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别模糊标签:用户画像助你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
发布:沃德网络 发布时间:2025-05-03 09:16:59
你有没有想过,给好朋友挑礼物,是不是比给一个笼统的“忙碌专业人士”选东西容易多了?当然啦,你了解朋友的爱好、心愿和个性。虽说没必要跟用户处成“铁哥们儿”,但深入了解他们是真心必要,不能止步于“职场妈妈”或“应届毕业生”这种模糊标签。

那怎么才能像了解朋友一样了解这些不同的用户呢?别急,这里有个好工具——用户画像(UX Persona)。其实,我们可以这样理解,它就是一个半虚构的角色,可代表你目标用户群里某个子集用户的真实需求、特点和行为模式。它把那些抽象的数字或标签(比如“上班族”、“学生”)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,让你更容易产生同理心,做出真正符合他们心意的产品决策。
就拿一个假设的健康餐外送应用来说吧。想象一下,一边是约翰·迈克尔斯,一个20岁的兼职咖啡师兼大学生。他住芝加哥,跟两个室友合租。约翰不怎么会做饭,但挺注重健康,总想按时吃够蛋白质、水果蔬菜。他时间特紧,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咖啡店打工,出来吃饭太耽误事(还耽误钱!),急需一种能快捷送到手的健康餐。他预算有限,所以痛点在于价格得透明,支付和配送都要快。用他的话说:“困难的事谁爱做?有捷径当然走捷径,结果都一样。”

再看另一边,汉娜·麦考伊,42岁,远程软件工程师,同时还做兼职商业顾问。她跟丈夫孩子住芝加哥,收入颇丰。汉娜看了不少文章,担心加工食品的质量,想给家人做健康饭。可工作和咨询业务太忙了,根本没时间。她绝不愿家人吃垃圾食品,所以急需一家靠谱的餐厅能送大份健康餐上门,最好还能送些处理好的蔬菜。她最大的痒点是多数送餐App健康选项少,尤其没有能打包多天分量的。她的座右铭大概是:“一次把所有事搞定,最省时省力,特别是对一个‘忙碌小蜜蜂’来说!”
看,约翰和汉娜的需求多不一样!用户画像就是基于对真实用户的深入研究——他们的行为模式、背景、能力、目标和问题——帮你把这些不同用户“具象化”。跟只关注公司的“理想客户画像”(ICP)不同,用户画像聚焦在使用产品的那个人。一个好的用户画像,可包括虚构的名字(常带有行业或角色标识,比如“领导者彼得”)、一张代表性图片、一句提炼用户核心关注的真实引语、基本信息(年龄、性别、状态等)、心理特征(态度、价值观),当然还有最重要的——他们的核心目标,以及一个描述他们如何使用你的产品达成目标的使用场景故事。所有这些信息,需整理在一个易于查阅的文档里。
好,现在进入实操阶段,怎么做出有效、不跑偏的用户画像?首先,这玩意儿真不是光填填年龄、职业那么简单。虽然基本信息重要,但更关键的是他们的行为、目标和驱动力。知道你的理想用户是中年项目经理有副业没啥用,你得知道是什么让他们犹豫掏钱。比如,了解到他极度追求便利,如果你的软件能跟他的Apple Watch无缝联动他就秒付钱——这洞察就值钱了!切记,用户画像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。团队可能根据市场感觉或个人理解“造”出用户画像,但这太危险了。你很可能做出了一个给自己或老板用的产品,而不是给用户用的。好的用户画像,必须基于跟真实用户的交流,得有用户洞察。就像有位销售副总裁说的,刚入职那会儿最大的错误就是只跟销售团队聊,后来发现多花时间跟真实客户泡在一起,才真正理解了他们。理解用户,是做好产品、提升转化率的基石。
线上的问卷调查固然能收集不少信息,但想获得更深度的认知,最好还是直接跟实际用户面对面或视频聊聊。这能拿到第一手、未经剪辑的反馈。这里有个小建议:可考虑给参与者一些报酬,这样可拓宽访谈范围,提高回应率。行业里普遍做法是不给现金,而是给PayPal转账、电商礼品卡或自家产品的券,方便追踪管理。

最后,用户画像虽说设计团队用得多,但市场、研发等其他部门也常需参考,来指导他们的战术协同和业务策略。所以,记得把做好的画像分享出来,鼓励跨部门协作,建立一个大家对用户需求的统一认知。
说白了,用户画像就是把“用户”这个抽象概念,变成了一个有偏好、有情感、有性格的(半)真人。设计团队在做决策时,有了这么一个具象化的参照,可避免泛泛而谈,更聚焦目标用户,做出那些触点更贴心、功能更符合真实需求的产品。所以,下次设计产品时,别再对着模糊标签发愁了,试试用户画像,把你脑海里的“用户”变成一个个鲜活的人吧!毕竟,他们本来就是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