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你的品牌无处不在:解锁跨渠道营销的力量
发布:沃德网络 发布时间:2025-05-12 13:41:36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,正刷着朋友圈看到某个牌子的广告,转头又在邮箱里收到他们的邮件,内容还挺相关的,然后打开视频网站,片头广告又是他们?你看,这种在不同地方都看到你的品牌,而且感觉内容还挺对味儿的体验,背后其实藏着一套营销的“组合拳”。

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,这种让你觉得品牌“无处不在”的策略,在营销里有个专门的说法,就叫“跨渠道营销”。它不像过去那样,邮件归邮件、社交归社交,大家“老死不相往来”。跨渠道营销就是让这些不同的平台(比如邮件、社交媒体、广告、短信等)“手拉手”,一起合作,为你的目标客户打造一个顺畅的体验流程,让他们从一个“触点”自然地走到下一个。

我之前跟HarvestIQ的营销负责人Nathaniel Miller和BlueDotHQ的首席营销官Ruslan Halilov聊过,他们就特别强调这一点。Ruslan跟我说,说白了,跨渠道营销就是你的营销策略里包含了不止一个渠道。而Nathaniel进一步解释说,这得让你的整个品牌体验感觉是“连贯”的。不管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广告,还是打开邮件,或者点进网站,一切都该是“一气呵成”的,信息既要保持一致,又得根据平台有所调整,让大家在不同地方都能看到并记住你。
可能你会想,这听起来跟“全渠道营销”(omnichannel marketing)是不是差不多?别混淆了,虽然它们都用到多个渠道,都需要看数据、关注客户互动,但区别还是有的。Nathaniel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:如果说跨渠道是让渠道“手拉手”,让你的邮件营销跟社交广告联动,提供一个“ cohesive”(有凝聚力)的体验,那全渠道就是把“客户”放在最中间,让他们的体验像一条顺畅的河流,完全围绕着他们转,感觉是高度“ personalized”(个性化)的统一体验。可以说,跨渠道更侧重渠道间的协作,全渠道更侧重以客户为中心的无缝体验。

那么,为什么要花这个心思去搞跨渠道营销呢?道理很简单:现在信息太多了,消费者很容易对单个渠道的广告“视而不见”。如果你只在一个地方吆喝,很可能大部分想听你说话的人根本就没听到。而且只靠一个渠道,客户体验可能断断续续,也不利于他们一步步了解你、信任你。
想象一下,如果一个潜在客户在你的博客上看到一篇文章,正在找某个问题的解决办法,接着他可能收到一封相关的邮件,再刷社交媒体时,又看到一条广告,用很抓人的标题说你的产品能解决这个问题。你看,每一次互动都在加强之前的印象。
这样做的好处是明摆着的:

首先,能大大提升客户的“参与度”(engagement)。当客户在不同地方反复看到你,尤其内容还是根据他们的兴趣推送的,他们就不容易“广告盲”了。数据显示,含有个性化内容的行动号召(CTA),效果比通用的要好202%!
其次,对“投资回报率”(ROI)帮助很大。把各渠道的力量“拧成一股绳”,可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。你能更清楚地看到客户是怎么一步步从知道你到成为客户的,这让你能更精准地调整策略。单看某个渠道的数据,比如邮件只看打开率,社交只看赞,内容只看浏览量... 有时候就像“瞎子摸象”,摸到的数据可能不太全面。跨渠道能帮你看到全貌,避开那些看起来好看但不顶用的“虚荣指标”。搞清楚到底哪个渠道对最终转化贡献最大(也就是常说的“归因”问题),确实需要下点功夫。
再者,能增强你的“品牌存在感”。让客户在不同地方都看到你的品牌,他们脑子里就会有个印象:“这牌子我好像在哪儿见过,挺眼熟的。”这种熟悉感可促使他们去了解你,特别是当你传递的信息能解决他们的痛点时。
最后,能带来更高的“客户忠诚度”。当你能持续出现在客户面前,并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,这会大大提升他们的体验和满意度。满意且信任你的客户,不只是会重复购买,还可成为你最棒的“品牌大使”,主动为你宣传。对客户来说,找一个已经信任、能提供帮助的品牌,比每次都重新研究、比较要省心多了。

当然,做跨渠道营销也有它的挑战。Ruslan就跟我说了,最大的挑战之一是“保持一致”。你得确保在每个平台传递的信息是统一的品牌声音,同时又要根据每个平台的特点去定制内容,找到这个平衡点可不容易。

Miller也提醒我,既要统一,又要避免“太死板或重复”。老是发一样的内容肯定没意思,这就需要你的内容团队想办法,在核心信息不变的前提下,玩出不同的花样。
还有就是数据追踪是个“老大难”问题。渠道用得越多,数据就越多,分析起来自然费劲。不过好在现在有很多分析工具,能帮你把这些数据整合起来,让追踪没那么头疼。
那具体怎么开始搭起你的跨渠道营销体系呢?别急,可一步步来。

第一步,也是地基,是彻底了解你的“客户画像”(customer persona)。这得先弄清楚,你的理想客户到底是谁?他们有什么需求?常在哪儿“溜达”(使用哪些平台)?如何做购买决策?把这些想清楚,有助于把所有客户数据统一起来,有个“客户数据平台”(CDP)或者你的CRM系统帮忙管理,事半功倍。比如用HubSpot这样的平台,就可轻松创建客户画像标签,帮你整理数据。

第二步,是把你的分析工具在CDP里设置好。Miller就建议,可使用像HubSpot这样的工具跨渠道管理活动,并连接CRM以便更好地追踪,确保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。你需要能看到客户的每一个“触点”,比如他们看了哪些邮件、点了哪些广告、读了哪些博客、跟销售或客服有过什么交流等等。所有你用到的营销渠道,数据都需能在你的CDP里体现。

第三步,给你的客户“分群”(segments)。客户虽然有个性画像,但也不是完全一样。根据他们跟品牌的互动数据,可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群组。搞清楚你客户群里的不同“类型”,有助于后面的策略制定。
第四步,深入分析这些客户数据,找到规律和趋势。Miller说,这可帮你理解客户走的“不同路径”,确保每个触点都是顺畅的。比如,你会发现那些已经转化为客户的人,可能都有一些共同点,像是互动次数、时长,或者他们都看了某个特定内容。通过分析,你就知道哪些渠道是重点,哪些内容形式最有效。
第五步,根据分群和分析结果,量体裁衣地调整和制作内容。你知道了你的不同客户“群”,就可以“量体裁衣”,给他们推最相关的定制内容。比如,如果你有三类不同的客户,可以试试针对每类客户发不同内容的邮件,或者在社交媒体上为他们创建定制广告受众。

第六步,也是最关键的,是“持续优化”和重复这个过程。跨渠道营销最大的好处之一,就是能看到一个渠道的营销对另一个渠道有什么影响。这些数据本身就很有价值,能告诉你钱花得值不值。但更进一步,可拿这些数据来不断做实验,比如邮件做A/B测试,调整社交广告的投放人群,甚至改变行动号召的位置等等,去挖掘更多关于客户的洞察。
最后一点,也是贯穿始终的,是“保持一致”。Halilov提醒我,跨渠道营销奏效的前提就是“一致性”。但这不等于把一个内容简单复制粘贴到所有平台。更好的做法是根据每个渠道的特点来调整内容形式。Nathaniel也赞同这个观点,他说,“你的品牌声音得让大家在哪儿都认得出来,但别忘了根据不同平台的‘调性’调整内容。”比如,现在大家都爱看视频,特别是短视频,你在做内容时就可多考虑这个形式。

总而言之,跨渠道营销就像是把你的品牌变成一个无处不在但又很懂你的朋友,在客户最需要的时候、最习惯的地方出现。虽然需要一些努力去协调和分析,但带来的客户体验提升和营销效果,绝对是值得投入的。 玩转跨渠道营销:别想一套内容通吃,得给每个平台专属定制!
话说回来,可不能想当然地把同一个视频或者一套文案丢到TikTok或者Threads,还有别的平台都期望它能有一样的效果。你看,Threads的例子就挺说明问题。像Buffer之前做过一个A/B测试,发现把给其他平台做的内容直接搬到Threads上,效果真没在Threads原生的内容那么好。为啥呢?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,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"小圈子"和独特的社区文化,或者说,它有自己的“脾气”和特别吃的“那一套”。Threads尤其如此,它非常强调用户画像和特定话题的深度,内容风格跟别的平台差异挺大的。
这里有个小技巧,就像营销专家Halilov老师跟我们分享的,下功夫研究你用的每个平台至关重要,得深入了解到底什么样的内容和互动方式在上面最受欢迎。这可能需要你反复试错,去摸索文案怎么写、视频怎么拍才对味,但这投入产出比 (ROI) 绝对高!别觉得麻烦,一旦摸准了门道,虽说要保持品牌整体一致性,但你可在每个用户触点上,根据平台的“调调”来调整具体内容表现形式。得在保持品牌核心的同时,给每个平台一点“私家定制”。

那怎么才能用好这个策略实现持续的增长呢?说白了,就是要玩转跨渠道营销。这不仅仅是把内容多发几个地方,而是要整合起来。通过构建强有力的策略,你的团队可高效触达用户。而且,如果能把客户的各种数据都汇集到一个地方——比如那个像客户中央情报局一样的客户数据平台(CDP),你就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深度用户洞察。了解了这些,可就有大把机会去定制化你的销售、营销和客服互动了,让跟每个客户在用户旅程的每一步交流都恰到好处。手握这些信息,你可就稳稳地踏上了让客户在每个环节都感到惊喜的快车道。从那儿开始,想怎么实现业务的指数级增长,那真就是水到渠成了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