拆解职场DNA:用对问题,打造真正包容多元的企业文化

发布:沃德网络 发布时间:2025-05-11 13:45:15

就像以前我在教室里一样,亲身感受到为每个孩子创造一个公平、包容的环境有多重要。那时候,包容意味着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需求调整方式,让他们都能自在地学习成长。其实职场也一样,如果公司真能下功夫去构建一个包容、多元的环境,员工自然也能更好地发挥所长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。当大家都能被看到、被支持,并且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时,公司离发挥全部潜力,实现那些北极星指标不就更近了吗?

道理大家都懂,建立包容多元的职场文化(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EI)对提升雇主品牌、驱动业务增长至关重要。但这事儿怎么知道做得好不好呢?光喊口号可不行,得有个法子去量化和感受。

我最近正好跟Remotived的创始人Jim Coughlin聊了聊,听听他对DEI以及怎么设计一份有用的员工问卷的看法。他分享了不少真知灼见,特别是关于如何通过问卷来摸清公司DEI的真实“体温”。

说起DEI,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,它就像一套公司的“价值观导航”,指导大家如何为所有同事,无论背景如何,创造一个安全、公平的工作环境。再具体说说,**多元化(Diversity)**是基础,得确保公司里有各种各样的人,就像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,有不同背景(比如年龄、性别、文化、经历等等)的朋友在一起工作。**公平(Equity)则有点像比赛的起点,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去获取资源、发展和晋升,评判标准也得一碗水端平,这不是说结果要一样,而是机会要均等。而包容(Inclusion)**呢,就是营造一个让每个人都觉得受欢迎、可以自在表达、积极参与的氛围。想象一下,不是把你请进来就算了,而是让你觉得这里“就是我的地盘”,可以完全放松,敢于做真实的自己。

而且啊,现在很多人还把“归属感”(Belonging)也加进来,变成了DEIB。你想啊,前面说的这些都做好了,最终不就是希望能让大家有种“我属于这里”的感觉吗?那种舒服、连接、被接纳的体验,说白了就是归属感。它其实是多元、公平、包容努力后的自然结果。

就像我在教室里看到的,DEI做得好不好,直接影响整个工作环境的“气场”,甚至决定了组织韧性。Jim也说了,一个鼓励合作、创新的环境,对每个人都重要,不只是那些所谓的“少数群体”。他发现,如果不够刻意去营造包容,背景多样化的同事就容易感到孤立,甚至错失成长机会,影响他们的绩效管理和成长路径。但他强调,最棒的是,这种积极影响是“普惠”的,每个人,无论背景如何,心理安全感、员工敬业度、幸福感都会蹭蹭上涨。

从公司层面看,DEI简直是留住和吸引顶尖人才的“杀手锏”。据一项调研数据,美国有超过一半(53%)的员工在找工作时,非常看重公司的多元化表现。而且,这还能带来实打实的竞争优势。麦肯锡2023年的研究就发现,性别更多元、均衡的公司,业绩往往比对手更好。Jim对此一点都不惊讶,他说得挺直接的:“很简单嘛,你从不同背景的人才库里选最优秀的人,他们带着各种好想法,汇聚了更多元的视角,决策过程自然更全面,结果怎么可能不好?”

这背后啊,是决策过程中汇聚了更多元的声音。当每个人的意见都能被听到、有机会贡献时,团队自然更容易碰撞出新点子,找到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。所以说,持续投入DEI,吸引牛人,积累优质人力资本,这对业务发展来说,绝对是一笔划算的买卖,是提升关键指标的重要途径。

那怎么才能知道,这些美好的愿景有没有在内部文化中落地生根呢?

其实,最直接有效的方法,就是去问问员工本人的感受。设计一份好的DEI问卷,就像给公司做个体检,能帮你摸清真实情况。问卷里的问题,可不能光停留在表面。得深入员工日常,问问他们是不是感觉自己的背景被看到了、被尊重了(对应多元化感受),有没有跟其他同事一样的晋升或发展机会(对应公平体验),在团队里说话有没有分量,敢不敢做真实的自己(对应包容程度),以及更进一步,他们有没有一种“我就是属于这个地方”的归属感。特别是要关注他们的领导力模型在DEI上的体现。

这里有个小技巧,除了那些打分的问题,一定要留出空间让大家写写具体想法,甚至可以问“我们还能做点啥?”这样的开放性问题。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反馈闭环起点。 因为分数只能告诉你“是”或“否”,但具体的改进方向,得从那些文字里找。只有这样,你才能真正理解员工的痛点和期待,让DEI工作不是“面子工程”,而是真正触达人心。

记住,员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司,就是信任你。他们是你最重要的人力资本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努力营造一个让他们感觉安全、被看到、声音被听到的环境。而问卷,就是打开沟通大门的第一步,也是持续改进的智能调节机制的关键环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