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住用户,产品体验才是王道:深度解析PX核心要素

发布:沃德网络 发布时间:2025-05-08 14:06:37

你是不是也遇到过那种情况?一个产品,可能是朋友安利(行业黑话:口碑营销),或者广告打得响,一下就被吸引住了。但话说回来,光靠这些热闹可留不住人,对吧?就像我,有时候看到一个新软件,同事在群里(比如Slack上)一聊,说它多好多好(这其实算是一种客户体验CX的触点),我就想去试试。结果用了才发现,最终决定我是否真的会一直用下去的,完全取决于它本身的“产品体验”(Product Experience, PX)。这里可不是说第一次下载安装顺利就够了,而是我在产品里摸爬滚打、实际使用过程中,那种顺不顺手、开不开心、有没有解决我痛点的真切感受。

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,“产品体验”这东西,就像是用户在你这个软件里走过的“一条路”。从他第一次打开(行业黑话:首次激活)到日常使用各种功能,再到他觉得用起来是不是轻松自然,所有这些感受加起来,就是他的产品体验。如果这条路走得顺畅,他觉得你的产品真的帮到了他,那他自然就愿意常来逛逛。有些人可能分不清它跟用户体验(UX)或者客户体验(CX)有什么区别。简单点说呢,用户体验(UX)范围更广,它包含了用户跟你们公司、你们的服务、你们的产品所有互动。打个比方,如果说客户体验(CX)是用户跟这家公司的“整个人生”——从认识到买单,再到售后,全链条都算;那么产品体验(PX)就是这个人“在产品里住的那段时间”,专注于他在软件内部的一举一动和所思所感。两者有交集,但侧重点不一样。客户体验好能把你拉进来(比如朋友安利),但产品体验好才能真正把你留下来。

为什么这个产品体验这么重要呢?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你的产品能不能“抓住”用户,并且带来真金白银的回报。首先,一个好的产品体验能让新用户很快就觉得这东西“真香”(行业黑话:实现价值时刻)。你想啊,如果用户能更快在你的产品里找到价值,感受到它的好用,他们转成付费用户的概率就高了,推荐给别人的可能性也大了。之前有个针对几百家SaaS公司做的调查,发现新用户平均大概一天半就能找到价值,这还行。但你知道吗?光是把找到价值的时间缩短25%,一年下来,月度经常性收入(MRR)能增长34%!这数字可不是闹着玩的。所以说,产品体验好,不光能提高用户的忠诚度、增加转介绍,还能实实在在提升产品的价值和公司的营收,转化率自然也就上去了。

那么,怎么才能打造出这样让人愿意留下的产品体验呢?其实有几个关键的“基石”。第一个特别重要的,就是用户反馈,可以说是咱们产品改进的“风向标”。你看,最近有个产品经理的报告说,99%的产品经理都觉得用户反馈超级关键,对提升产品效能最有帮助。这些反馈可以是正式的问卷、访谈,也可以是随意的客服聊天、销售沟通记录,甚至是在社区里的讨论。有个公司叫Agendor,他们之前发现App没网页版受欢迎,一调研才发现,原来是App的上手过程太复杂了。他们听取反馈,把上手流程简化了,还加了点好玩的设计(行业黑话:游戏化),结果用App的人立马多了。这里有个小技巧:处理反馈时,别只听少数“铁粉”的声音,那样容易跑偏;更别觉得负面反馈就是来找茬的,有时候刺耳的话反而能帮你发现大问题。记住,收集反馈不是一次性的任务,得让它变成产品开发的“日常”。

光听用户怎么说还不够,还得看看他们是怎么“用”的。这就到了第二个基石:数据分析,像是给产品做个“体检”。以前大家可能凭感觉、听声音大的拍板,现在我们有各种数据工具,甚至智能调节机制(替换“算法优化”),能帮我们看清楚用户到底在产品里干了啥。当然,就算没有那些高级工具,自己手动去梳理数据、跨部门聊聊,也能发现不少东西,而且更有人情味儿。不过要注意,别老觉得数据不够多就不敢动弹,产品改进是个持续推进的事儿,没必要非得等到“完美数据”才开始(就像Frances Ibe说的)。而且啊,分析数据时有个常见的坑,就是“证实偏见”,老想找数据来证明自己本来就相信的事。所以Sandee Rajput建议,分析时得抱着开放心态,甚至故意去挑战自己的假设,这样才能挖出用户真正的需求。

知道用户说了啥、干了啥之后,接下来的挑战就是优先级了。毕竟资源有限,不可能啥都做。决定先做什么、后做什么,得主要看分析数据和用户反馈的结果,而不是光盯着公司自己想达成啥(这俩不总是一致)。事实证明,如果光凭公司自己想当然,造出来的功能80%都没人用,白白浪费了几百亿美元的研发投入——这就是产品体验不好的代价啊。那怎么排优先级呢?可以评估下每个任务的“风险”,比如不做它会影响多少用户体验,技术上难不难实现,跟咱们大方向协不协调。或者,跟客户多聊聊(行业黑话:用户访谈),深入了解他们的痛点。话说回来,排优先级这事儿,总容易受内部大佬的影响(有报告说31%的决定都被利益相关者影响了)。David Pereira就提醒大家别掉进这个陷阱,得把按用户需求排和按内部想法排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,特别是对营收的影响,讲清楚说明白。这里再分享个小窍门:盯着你们的“北极星指标”(North Star Metric, NSM),也就是那个对用户最有价值的核心目标,围绕它来排优先级,就能抓住重点,把不那么紧急的往后放放。

最后这一点也特别关键:清晰度。如果连要解决谁的问题、想达到啥目标都搞不清楚,那做出来的东西肯定一团糟。时间太紧、误解、甚至是不想得罪人(像Arne Kittler说的),都可能影响这种清晰度。产品经理可能为了赶进度,跳过了弄清方向的步骤;也可能为了维护关系,不敢提出质疑,结果就导致产品做得不好。得强调一下,清晰度不是说你对所有结果都“确定无疑”。清晰是知道我们要朝哪个方向走,目的是什么;而确定性则是一种对结果的保证,这个是会随着情况变化的。要做到清晰,得一开始就拉上所有人(行业黑话:跨部门对齐),坐下来好好聊,大家一起做些互动练习,把期望的结果掰扯清楚。前期多花点时间把基础打牢,后面执行起来就顺畅多了。

关于产品该怎么做,公司里肯定七嘴八舌,销售想要这个,客服想要那个,技术说那个最酷……大家都有自己的道理。但有了真实的用户反馈和深入的数据洞察,你就能超越这些“观点”,把精力放在那些用户真正会爱上的事情上。要证明你的产品体验改进对公司有帮助也不难,像我前面提到的,盯住那个大家一致认可的“北极星指标”,就能清楚看到投入的回报。记住,你不需要拥有所有工具和资源才能开始打造好的产品体验。如果暂时没有用户反馈,那就先做假设,去测试,看看哪些关键假设风险最高;如果优先级不清楚,可以先做个简单的原型(行业黑话:MVP的简化版),在小范围用户里试试水,看看反馈再调整。一步一步来,总能越做越好。